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全掌控一个帝国的女政治家,吕后吕雉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还是非常大的。然而吕后在历史上更加知名的,其实还是她的残忍如何在股市加杠杆,她诱杀韩信的故事,她毒杀刘如意的故事,以及她将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故事...
而刘邦作为吕后的丈夫,自然清楚其有多么的残忍,那么刘邦在换太子不成的情况下,难道就没有想办法为戚夫人留一条活路吗?
刘邦换太子刘邦换太子的原因,从来都不在于两个孩子,更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不类我”,这当然是问题的一部分,但是绝非是问题的核心原因呢。刘邦换太子的核心不在于两个孩子,还是在于两个孩子的母亲。
吕后是刘邦在亭长时的妻子,能跟着刘邦这么混一辈子,自然不可能是什么简单的角色。司马迁对吕后的评价是“为人刚毅”,其实吕后本身和刘邦的关系就不太像是正常的夫妻,而随着刘邦的逐渐发迹,两人的关系就更加类似于政治上的同盟者。
展开剩余82%吕氏不能说是完全跟随着刘邦一起发迹起来的家族,在吕后嫁给刘邦的时候,吕氏本身就是大家族,而吕后的父亲也是当地的官员。刘邦起兵造反,吕氏相当于是赞助了启动资金的。后来刘邦诛杀异姓王的时候,吕后也多有助力,吕后的两位兄长也都被封了侯,还是帝国的将领。
随着时间的推移,吕后年老色衰,两人的夫妻关系其实是渐行渐远的,但是吕后和刘邦之间的政治联盟反倒变得愈发紧密。司马迁对两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么评价的“佐高祖定天下”,两人的关系实际上并非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
吕后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刻薄的人,这一点从吕后在刘邦死后,将没有任何政治威胁的戚夫人和刘如意杀死这一点来看,就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了。其实刘邦自己对于其死后刘如意可能的遭遇也是心知肚明,并且日夜忧虑。
另一方面,吕后的实力实在是太大了,除了吕氏家族本身之外,大将樊哙也是吕后的妹夫,如果自己死后,吕后失去了制约,那么这天下还姓不姓刘?谁知道呢?
但是相较于吕后,戚夫人这边的情况就要简单得多了,戚夫人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很单纯,就是纯粹的感情关系。而且戚夫人并没有自己的势力,在换太子的问题上,戚夫人当然有着自己的想法,可是她和刘如意所能指望的实际上也不过只有刘邦一个人罢了。
支持刘邦换太子的人不多,而支持者也多为对刘邦本人比较忠诚的大臣,从这一点也能看的出来戚夫人是没有自己的势力的。因此从惠帝和赵王刘如意的差异性上来看,主要还是体现在外戚势力上面,刘邦力主让外戚势力较小的赵王刘如意登基称帝。
从刘邦的性格来看,高祖本身就是一个很多疑的人,对于任何可能危害他刘氏江山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刘邦都是会进行打压和抑制的。刘邦本身在登基称帝之后,就开始大肆打压歼灭曾经的军功集团,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威胁汉室江山的潜在因素。
从刘邦对樊哙的处理以及对赵王刘如意的安排上,就能看得出来刘邦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已经察觉到了吕氏家族对自己汉室江山的威胁,所以他必须选择一个相对不那么容易受到吕氏制约的人来成为自己之后的下一任皇帝。
不过刘邦换太子的计划本身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吕后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跟着刘邦,他和张良,萧何这些早年就跟随刘邦起兵的人都非常的熟悉,国家的官僚集团是支持吕后的,所以刘如意一早就没有上位的可能性。
那么刘邦在确定刘如意无法继位的情况下,难道就没有尝试过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留一条后路吗?
戚夫人死的必然性其实当刘盈继位之后,戚夫人对吕后本身是不存在任何威胁的,而在历史上戚夫人确实也是有机会活下去的。刘邦在生前就告诫过戚夫人,不要招惹吕后,而如果戚夫人这么做,不仅她自己可能不会送命,只是不太好过,而刘如意更是一定能活下来。
这关键点在于太子刘盈,也就是日后的汉惠帝,惠帝和刘如意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两人一起成长,一起生活,惠帝对刘如意是有着手足情感的。惠帝可能未必喜欢戚夫人,但是在戚夫人对其不存在威胁的情况下,弟弟在自己眼前哭一哭,惠帝很有可能是愿意为戚夫人说几句话的,毕竟刘盈的本性很善良。
而在刘邦去世之后,赵王刘如意就是被惠帝日夜带在身边保护,睡觉在一张床上,吃饭吃的也是相同的食物,惠帝此举大有一副,你要毒死弟弟就干脆把我也一起毒死的架势。至于戚夫人,吕后本身也没打算将她杀了,只是将其贬为下人,让她舂米罢了。
只是戚夫人自己偏偏要唱什么《舂米歌》,天天将自己的儿子刘如意挂在嘴边,这种情况下就是摆明了告诉吕后自己仍然还有野心。那么如此残暴的吕后如何在股市加杠杆,又岂能放过戚夫人和刘如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戚夫人和刘如意其实都是被戚夫人自己害死的...
参考资料:《刘邦易太子缘由及失败原因》 文化学刊《浅析戚夫人成为“人彘”的偶然性 与必然性》 夏琳瑜发布于:山东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配资专业网_股票配资网首页_股票配资网址大全观点